越熟悉的人事物,稱呼方式反而五花八門。對於一個普通朋友,你大概只會用固定的名字叫他。對家人或很熟的朋友,往往就會有千奇百怪的暱稱。稱呼也反映意識形態。人只要活著一天,呼吸一秒,就有意識形態。所以請不要將意識形態汙名化。
對於那個曾經叫秋海棠現在變老母雞的國度,我們台灣人(包含仍然自認為中國人的台灣人)幾十年來的叫法是中國大陸,簡稱大陸。現在有另一種叫法,叫做內地。所謂內地就是一種相對說法,表示自己處在外地、離島,而認同自己與內地同為一個國家,且內地在政治經濟文化上具有優勢。台灣在日本統治時代,稱呼日本為內地,當時的台灣與日本本土之間的海上交通,稱為內台航線。因此稱呼內地,表示自己是殖民地子民。現在台灣許多藝人,稱呼中國為內地,不知是否認為中國是殖民宗主國,而台灣還是中國殖民地?(實際上似乎就是這樣,我們的執政黨不就叫做中國國民黨?)
講政治容易踩到火線,所以改談旅遊好了。最近,去了「元內地」。對於做為台灣前一個宗主國的日本來說,稱呼元內地應該沒人會反對吧?用「元」而不用「原」是因為不忘本。沒人反對我使用蒙古異族統治全中國前使用的「元」吧?沒錯!只因為犯沖,漢人的文字也要乖乖迴避,所謂「元人出巡,漢字迴避」,就找了個不搭嘎的同音字「原」來充數囉!
這次是第二次到東京跟橫濱了。第一次去的時候,還在園區的W公司上班,去日本出差。住在新幹線新橫濱站旁邊的王子大飯店。因工作忙碌沒啥時間觀光,現在只記得去過皇居跟東京都廳。這次去,日本經驗多了一些(京都/大阪/札幌/小樽),同樣還是平凡中的感動。感動的是路人耐心聽我們的詢問,有的直接帶我們走過去,有的熱心拿出手機幫我們查路。感動的是人跟人之間起碼的禮貌。不熟裝熟是讓人最討厭的了,裝熟就會輕慢。日本人就算很假好了,也假得讓人覺得舒服。雖然被台灣人批評為「有禮無體」(u le bo the),但總比「無禮無體」(bo le bo the)好吧?
方便的交通,乾淨的市街。1300萬人每天在東京都活動,卻不嫌擁擠。回到台灣,一樣人多,卻不一樣擁擠。差別就在於路上的私家車跟摩托車的數量。台灣的公眾交通建設落後,高鐵完成之後更確定了「強幹弱枝」的態勢。逼得每個人非得靠私家車或摩托車代步。上下班時間,一輛比一輛還肥大的車子就開在路上,裡面大多只有駕駛人一個。這樣不會擠才怪。
Everything has a price. 在東京,你可以以合理的價格搭乘鐵路電車與公車,你不用擔心家裡停車位太少(以台灣人的標準至少一家要有兩三個停車位),你不用擔心公司沒停車位停放,你不用擔心買個早餐要臨停會違規,你就靠大眾運輸系統跟雙腳,完成所有任務。
Everything has a pirce. 在台灣(台北以外啦),沒有私人交通工具,就註定移動的困難。鐵路永遠慢分,公車永遠脫班,行人永遠在行進中的汽車摩托車、停在路邊的汽車摩托車、早餐攤、路障、招牌、鐵欄杆、變電箱等東西夾殺。的確,開車最大,因為官員都開車(或叫別人開),所以摩托車要讓汽車,所以行人要讓摩托車。搞到最後沒人想當路人甲,因為像過街老鼠。不想當路人甲,就買車囉。打不贏敵人,就加入他們。然後路上車更多,空氣更髒。是的,空氣也要錢了。有開車的,坐在空調的車內,開內部對流。沒開車的,就只好乖乖吸汽車廢氣囉。想不到到了二十一世紀的台灣,「呼吸權」是如此不受尊重。
至於小孩、年輕學生,或是老人。對不起!因為若不開車騎車,就只有等公車、走路、或讓別人載的分了。這些事情要付出的代價更高。
所以以交通建設來說,台灣是一個不公義的社會。如果我們改善交通的方式就是蓋更多的道路,把城市空間全讓給車子,最後人的空間就被壓縮。很可惜的是,台灣已經走到這個地步了,要改善也有限了。可以想像二十年後的台灣,摩托車跟私家車的車輛,應該還是遠多於其他國家。到時候,一個普通的公民,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才可以到他想到的地方呢?